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探析
发布时间:2017-07-1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徐红芬

 

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探析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徐红芬

     例一、小丹,学名李渊,贵阳市某中学初二学生,因假期作业未能即时完成,遭老师批评后,于1997220日午夜,趁父母不在家时,他喝“敌敌畏”了结了14岁的生命。(《贵阳都市报》)

 例二、199910月,陕西省华阳市黄河机械厂子弟学校优秀教师崔敏叶,为了教育一个调皮学生王某,竟在他脸上刺了一个“贼”字,并用红墨水涂上。该生被刺字后,经常偷偷的哭,并说:“我害怕会留下疤痕,就算我变好了,人家还会骂我是贼……

例三、1999111,乌鲁木齐铁路第一小学三年级一名9岁女学生未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老师黄海燕拉着她游班,继而有叫三名女生去脱她的裤子,老师还从旁边亲自帮忙。

 类似这样的悲剧,在校园这方纯净的土地上,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

那么这一枚枚酸涩的苦果,一杯杯辛辣的苦酒,又是谁酿成的?是社会?学校?家长?老师?还是其他?可是每当追究事因时,几乎谁都在振振有辞地说:“这是为他们好!”是啊,家长望子女成龙成风;老师希望学生能考入好的学校,社会希望他们成为栋梁之才。他们的主观愿望都是十分美好的,他们的殷切期望也是真诚的。但是事与愿违的悲剧还是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一、教育存在负向功能

教育失败的现象越来越多,人们对教育的功能也产生了怀疑,理论界对此曾展开过激烈的论争。许多人都认为教育具有促进个体发展的“本体功能”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功能”。这种认为教育总是能“促进”和“推动”的“唯正向功能”论,决定了对教育价值判断的倾向,染上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只看到教育对社会积极的贡献性,看不到教育消极的损害性,就好象只看到太阳的光辉,看不到太阳中的黑子。但不可否认,教育存在着负向功能。

事实上,早在1933年陈翊在《教育社会学概论》中就提出:“教育这个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如果只用于保守固有文化,固足阻碍社会的进步;如果不顾当前事实的需要,硬用这个工具灌输不能实现的幻想,也是增加社会的混乱,摧残未成熟的青年。有志改造社会的人们,不可不慎用教育啊!”

这一段话告诉我们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美国的墨顿关于功能提出了了两对重要概念,即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日本的柴野昌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学校教育功能的理论分析框架。如下图所示:

             

教育功能

主观意象

显性

隐性

客观

结果

正向

A

B

负向

D

C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功能有四种表现形式即:显性正向功能,隐性正向功能,隐性正向功能,隐性负向功能。在我们的教育研究中,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显性正向功能(A)或隐性正向功能(B),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教育的显性负向功能(C)或隐性负向功能(D),有意淡化或根本视而不见,这种回避问题的态度,显然不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

二、学校教育负向功能形成的因素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教育的负向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人都无法回避。在学校教育中,只要存在着激烈的升学竞争,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就不会寿终正寝。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思考形成教育负向功能的因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教育的负向功能对学生个体和社会的阻碍作用。要想探讨这些原因,就得分析教育功能形成的过程。

就教育的本体功能而言,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进行的,教育是师生互动的结果。但在教育的具体实施中,由于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不成熟,学校教育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老师总是怀着良好的愿望开展教育,但实际上好心未必就会办成好事:课上担心学生听不懂,讲得口干舌燥,甚是辛苦,却不料削落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效果反而不好;为了强化课堂的知识,布置了大量的作业,却不料学生做得晕头转向,不仅不能起到巩固作用,有时会适得其反;一些文科学科,为了能使学生取得好的成绩,给学生提供了标准答案,却不料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扼杀了学生创造能力;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一些老师钻得又难又深,却不料学生对这些科目产生了畏惧心理……这些都是教育本身所带来的负向效果。

就教育的社会功能而言,著名教育家吴康宁教授认为教育功能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把教育的社会功能形成过程用下面的图表来表示:


  (其他社群)功能期待 

  (社会)教育投入   
  (社会)文化环境 
                                                                    


                                                         


  (统治阶层)功能期待 

  (教育系统)功能取向 
  (教育系统)功能行动   
  (受教育者)功能结果 
            


                     选择                                转化                              影响      


  (教育系统)社会态度 

  (教育系统)专业素质 
  (社会)文化特征 
                                                          


 

 

从上面的图表中可以看见出教育的社会功能形成要经过“期待—取向—行动—结果”这四个过程。影响因素有统治阶层、教育系统、其他社群和文化背景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教育的社会功能,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了教育的社会效果,都会与人们的主观愿望相背离。

下面我就结合这个理论,对学校教育中的负向功能作一些剖析。

1、   统治阶层的功能期待是教育系统功能取向的决定因素

任何时代,统治阶级总希望通过教育来维护他们的统治秩序,推动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学校教育,建国以后,“教育为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的观点曾一度甚嚣尘上,但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是失败的。进入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了我党对教育的期待,大力发展工程技术,经济效益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实用主义几乎遍及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而导致了社会人文价值和人文底蕴的普遍丧失。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片面发展经济又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与之相适应的是,由于提倡工程技术科学,中学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高校文科生大量减少,大家普遍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有些人看来,文科生是不能创造经济效益的,就是现在文科生毕业分配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这是一种急功近利行为,是实用主义的具体表现

2其他社会群体的功能期待也是影响功能取向的重要因素

大多数学生家长,由于受“文革”的影响,常慨叹自己是生不逢时,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新的时代里多学一些文化知识,以实现自己多年的梦想。又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他们把学校教育当作子女升官发财的捷径,“学而优则仕”。同时,目前社会的用人机制也有不足之处,泛滥着“唯文凭论”,因此家长希望孩子能考入名牌大学,以期将来能有个光明的前途,拼命把孩子往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塞。面对沉重的课业负担、充斥四周的竞争,学生必须努力加拼命。以至于许多小学生忍不住长叹:“我们都快要累死在起跑线上!”。

升学率的高低成了社会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在教育系统的功能取向上一开始就带上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倾向。

3教育系统的专业素质是功能行动转化的关键因素

在“功能取向”向“功能行动”转化的过程中,还要受教育投入和教育系统专业素质的影响。

应该说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已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毕竟是杯水车薪,僧多粥少。因此,各级各类学校为了争取较多的教育投入,就势必要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而在当今激烈的升学竞争和教育质量评估失衡的情况下,升学率就成了学校质量的生命线。所以,从这一个方面来讲,众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也不是什么怪异现象。

教育系统的专业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即各种具体的教育观念和各种具体的专门知识技能。后者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学校教育管理的知识技能,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决策、监督与评价的知识技能。

而我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一所学校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最为普遍的问题是,不能切实实行素质教育,没有把培养“人”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有些学校虽说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实际教学中,只看到了“智育”,在发展智育的时候,只看到了“分数”。人的个性、尊严得不到充分的肯定,作为具有主体精神的“人”的培养明显滞后。教育功能具有延时性和相对滞后性,学生在校所受的教育一般很难在当时就表现出来,尤其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绝大多数学校为了能在短期之内创出成绩,教育系统内的成员一般不愿意在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人格的完善上下苦工夫。至于学校的升学率则是几年之内就可以见效果,只要集中精力,进行大规模的题海战术,地毯式训练,学校总能在中考、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但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输送出来的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不大,创造性的才能明显欠缺。

三、努力减少教育的负向功能

当我们在享受辉煌成果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透过现象,看一看这高升学率的背后呢?只要看一看原本清澈的眼睛变得浑浊,原本健康的体质变得羸弱,原本自信的目光变得呆滞,看到多少学生患上校园恐惧症,神经衰弱症……我们从内心里恐怕笑不起来。学生生存能力弱,责任感不强,承受挫折能力差,缺少创造性,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心头难道没有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吗?这些教育的负向功能,我们还能视而不见吗?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形成教育的负向功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例举的三个事例,现在想一想,国家要经济,家长要成绩,学校要效益,老师要分数,一些违背教育常规的事情实在是不足为奇的,只不过这几个事例比较突出而被披露于报端罢了。在众多的利益驱使下,我们向学生要的只有分,分,分,至于这分具体是通过什么途径得来的,谁去管它?畸形的教育评价机制和教育观念,是不会孕育出正常的胎儿的。上面三个教师不恰当乃至违法的行为,与教师本身的素质(不过那个脱学生裤子的黄海燕老师曾在区上课竞赛获得一等奖,她的班级去年、今年两次获得规范班级称号)差固然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下文浅谈一下降低教育负向功能的一些措施。

1、扎实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确立新型人才的标准

    始于80年代的教育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这还远远跟不上瞬息万变的教育形势和学生日益多样化的个性要求。因此,国家决策部门要在办学体制、高考招生制度、单位用人制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减少因过分激烈的升学竞争和用人“唯文凭”而带来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

2、提高教育系统的自身素质,努力发挥教育的正向功能

在功能取向转化为功能行动的过程中,教育系统的自身因素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学校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已是教育系统的当务之急。同时,加强师范生的教育,加强在职教师的进修,都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谁掌握了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说明全国上下都清醒地认识到了教育对于孩子、对于社会的重要作用,但如何教育确实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参考文献

1、《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的理论之质疑——兼论教育的负向功能》

           张人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年3月

2、《教育功能探析》  邬大光    魏贻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研版)  1991年2月

3、《教育的负向功能刍议》  吴康宁   《教育研究》   1992年6月

 


附件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6037921号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古方路818号 邮编:213161 电话:0519-86556341 邮箱: wjsms@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