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道德之花绚丽芬芳
——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策略浅探
徐红芬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然而放眼当今的学校教育,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有些学校始终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高度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而把道德教育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
在这个数字化、信息化的资讯时代里,青少年的伦理观、价值观、道德观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在这社会转型时期优化学校道德教育策略,重建学校道德教育,是摆在广大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创设良好的道德教育的氛围,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成长。
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对学生的品行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应绿化校园,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活动的场所,我们应努力创建花园式校园,拓宽绿化面积要广,使绿化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还能净化学生的心灵。我们开展了“给校园增绿,为生命添彩”的活动,采用学生认种树木,挂牌明示,定期维护的方式,增强了学生植绿护绿的意识和激发了他们关爱学校、关爱生命的热情。其次是美化校园,良好的环境,让人赏心悦目,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我们在学校进门的地方布置了一块天然石,在石头正中有校长亲笔书写的刚劲有力的“诚”字,时刻提醒人们“为人之德”的核心是“诚实守信”;在醒目的地方悬挂永久性的校训、校风,在显眼的地方有名人名言,名人名像。在班级里有班训,有丰富多彩的学习园地,队角、黑板报等。总之,学校着力美化校园环境,大力营造教育氛围,熏陶、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树立追求真善美的人生信条。
二、辨证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树立批判地继承的意识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等传统美德。而寄寓着这些道德典范的历史故事也家喻户晓,成为教育学生的极好素材。但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总习惯于用褒赏的态度来宣扬其中的积极因素,可在新的历史时期,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日趋激烈,传统美德中的消极因素在岁月的变迁中也日趋明显。对此我们如不加辨别地“灌给”学生,只会混淆他们的是非观、价值观,甚而会作出“为朋友两肋插刀”而不惜以身试法的“壮举”。因此,对于这些既包含积极因素,又客观存在消极因素的传统美德,我们利用各种不同的场合和机会和学生一起进行辨证地剖析,客观的评价,教给学生理性批判的武器,让学生在批判中学习,在批判中继承其精髓。
三、创设道德教育情境,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
学生的品德建构是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行的整合建构。道德教育是非承传的,而应是在随机的、零散的教育过程中长期渗透,学校道德教育应采用情境体验的方式学习。“美德袋”的“注入式”,“刻板画”的“复印式”,“打、骂、压”以力逼人的“驯兽式”,都只能使学生被动的接受既定的道德规范。创设道德情境,却可以引起学习者的内心体验,引起情感的共鸣,在情境参与中,实现自己的道德建构。
生活是一面五光十色的多棱镜,真善美与假丑恶总是同时并存的。是与非、正义与邪恶,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客观存在。因此,我们在宣传先进人物高尚品德的同时,无须回避部分国人的道德沦丧;在弘扬民族主旋律的同时,也无须回避潜流浊浪。要让学生对社会有一个立体的认识,既要看到阳光的一面,也要看到阴暗的一面。只有把这些正面与反面的材料同时呈现给学生,学生才会在比较中辨别,在辨别中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教育者的任务就是为学生铺设台阶,挑起学生的思想斗争,积极引导他们求真,向善。可采取的途径很多,如举行辩论会,写思想评论,实话实说等。我们要积极创设必要的氛围,如参观展览、表演小品、录象剪辑等都可以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在“生与死、法与情”的道德情境中会引起内心强烈的矛盾冲突和深深的震撼,在冲突和震撼中体验到人格的尊严、生命的意义、人性的光华。在不断的体验中,他们会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从而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建立自己美好的精神家园。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作为奋斗在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努力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帮助他们养成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以“责任心”为核心的“为事之德”;以“爱国”为核心的“为民之德”;以“热爱生命,追求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立身之德”,让道德之花绚丽芬芳,这样才能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使我们的学生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