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织开展争创省武高第三届“李公朴班”活动的通知
武进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著名的“爱
李公朴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的一生,是坚持革命、顽强斗争的一生,是忠诚于中华民族进步事业与和平民主事业的一生,是献身中国文化事业和社会教育的一生。弘扬
我校坐落在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紧密结合我校实际,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切实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激励和引导学生以
二、争创对象:高一、二年级各班
三、争创时间:2012年11月—2013年5月
四、争创步骤
1、发动申报、起动阶段(11月中旬-12月初):各班认真学习争创活动通知的有关精神,广泛宣传、精心策划并填写上交争创申报表。
2、组织实施、活动阶段(12月初-次年5月中旬):各班按照活动方案组织开展学习、宣传、实践李公朴精神的活动(如:班会、演讲、读书、板报、参观、走访等)。
3、审核评选、命名阶段(5月末):校政教处、校团委对各班活动的台帐资料进行评选、表彰、命名和授牌。
五、评比标准
1、争创班级“班风正、学风浓、秩序好”,在年级的常规管理和学校组织开展的重大活动中表现突出的。
2、争创班级能够定期、认真组织开展“学公朴”的相关活动并有详细台帐资料的(如争创计划、活动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活动总结等)。在学校统一组织开展的“学公朴”主题活动中获奖的,考评时予以适当加分。
3、争创班级能自行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团日主题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的(如: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或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等)。
六、有关要求
1、高度重视,积极争创。各班要高度重视、精心策划、认真筹备、积极争创。各班要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的争创活动,促进本班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增强纪律观念、养成文明习惯、提升学习能力。
2、骨干引领,扎实推进。各班要注重发挥广大团员青年的主体性作用特别是班团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把此次争创活动作为展示班集体的精神风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有效抓手。
2012年11月12日
附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部分)
李公朴故居、武进革命烈士陵园、武进名人馆、武进城市规划展览馆
武进历史档案展览馆、武进图书馆、武进区横山桥镇五一村
华罗庚纪念馆、段玉裁纪念馆、殷雪梅纪念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中共苏皖区一大会址、中华恐龙园、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南山竹海景区
附2:李公朴生平事迹简介
李公朴,号仆如,原名永祥,号晋祥,祖籍武进湖塘,1902年11月26日生于江苏淮安。幼年时家境贫寒,13岁到镇江京广洋货店做学徒。五四运动爆发后,因发动店员和一些青年组织爱国团抵制贩卖日货,被店主解雇。后就读于镇江润州中学。毕业后考入武昌文华大学附中,因反对校医虐待学生酿成学潮被开除。随后他考入上海沪江大学附中,毕业后升入沪江大学半工半读。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投军北伐。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愤然离开军队,次年8月,赴美留学。在美国他边读书边打工,并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上向国内介绍美国社会情况。
1930年11月,他结束留学生涯回到上海。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步步进逼,国事岌岌可危,他满腔热血积极投入各种救亡活动。与邹韬奋等筹办《生活日报》,在史量才支持下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业余补习学校和妇女补习学校。
1934年,他和艾思奇一起创办《读书生活》,发表了大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文章,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通俗化的尝试,传播马列主义的一些基本知识,引导许多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6年,李公朴创办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了许多进步的通俗读物,包括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同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被推为负责人之一,他积极与东北抗日人士联系,支持抗日斗争。同年11月,国民党反动派竟将他与沈钧儒等六人逮捕入狱,制造了震惊国内外的“七君子事件”。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李公朴积极投身于抗日民主运动。在山西,经周恩来同志决定,他担任“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长,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同时创办了由他担任社长的“全民通讯社”,为抗战宣传教育及推动统一战线工作四处奔波。1937年11月,他与沈钧儒等积极筹建全国抗敌救亡总会。12月,他和沈钧儒一起创办《全民周刊》,并成立了全民通讯社总社。1938年1月,应山西闫锡山之邀,他到山西临汾创办民族革命大学,被委任为副校长,聘请一些进步学者、教授到民大任教。1938年7月,为动员全民抗战,将自己创办的《全民周刊》与邹韬奋主编的《抗战》合刊为《全民抗战》。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他冒着生命危险往来于敌后与前线之间。11月,他到达延安并拜会了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在中共中央的支持下,他组织了“抗战教学团”,到晋、察、冀边区进行抗战教育工作,并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成书--《华北敌后--晋察冀》,客观公正地宣传共产党、八路军。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由北方最前线转入西南大后方昆明。1942年12月,他创建北门书屋。1944年,他创办北门出版社。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民盟云南省支部执行委员,并担任《民主周刊》的编委工作。1945年,在民盟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民主教育委员会副主任。12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召开会员大会,改名为中国人民救国会,会上他被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常务委员。1946年初,他与陶行知共同创办“社会大学”,任副校长兼教务长,实施民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同时主编《民主教育》月刊。
为了迎接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他参加发起成立政治协商会议陪都各界协进会,被选为理事。在政协会议期间,他经常主持举办各种报告会、演讲会。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在较场口举行庆祝旧政协胜利闭幕大会,他担任总指挥。会上国民党特务进行破坏,制造了“较场口血案”,李公朴等人被特务殴伤,送医院治疗。周恩来曾前往探望。
1946年,社会大学由于国民党反动当局百般刁难被迫停办,李公朴从重庆返回昆明,准备将北门出版社迁至上海,并开始编写《世界教育史》。此时他遭到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但他争取和平民主的决心愈加坚定。他说:“我两只脚跨出门,就不准备再跨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