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装备督导
学籍管理
教师教育
科普学堂
课务查询
李公朴研究
 
>>教育科研>>高考研究>>文章管理
“三新”背景下,高考历史复习的策略研究
录入者: 刘中凯 来源: 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4年05月14日

正确处理新教材和考试的关系,必须遵循教考衔接的原则,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这一中心,依标施教依标施考。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落实历史课程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原则;二是坚持素质立意,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三是强调问题导向,以整合课程内容为途径。

(一)原则:落实历史课程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教学和考试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它深刻影响着教学和考试的目标、内容和形式,是教考衔接的根本遵循。

1.考试和教学要共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课程标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目标,强调“人”的发展,明确了教学和考试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理念要求我们必须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将教学和考试的目标、内容、过程和形式都聚焦于学生及其发展上去。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要求学生在探究历史真实的同时,还要进行价值判断,探索历史知识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试题具有应用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有效避免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时代进步推动了高考命题范式的变化,高考中学生由被动的解题者、被测试和甄别的对象向考试主体转变。

2.考试和教学中要落实“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要求我们在教学和考试中要充分理解“德”丰富且深刻的内涵,坚持德育为先。教学和考试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立德树人 ”既是教学和考试的根本功能和价值追求,也是教学和考试内容的一部分。从教学上来说,历史课程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不重视德,不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就无法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从考试评价上来说,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中,不仅明确了“立德树人”是高考的核心功能,“核心价值”也是主要的考内容之一,并且在“四层”考查内容中居于首要地位。同时,坚持“立德树人”,发展学生素养,必须坚持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即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唯物史观是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的、客观的认识。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在教学和考试中,需要引导学生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释所有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并将其运用于历史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问题中。

二)目标:坚持素质立意,以发展学生学科素养为重心

教学和考试的价值取向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是素质教育深化落实的一个重要标志。能力立意以发展学生素质为目标追求,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在“做”中提升能力,发展素质。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将能力作为知识的对立面提出来,存在忽视知识的倾向;在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观念影响下,更多关注和追求显性的可观察的技能、方法等方面。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中包含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三部分课程,前两部分课程不是基于历史知识的分类及异同划分的,而是围绕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基于不同的课程目标进行设计的。历史必修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历史上的重大史事和发展线索,掌握历史发展的大势;选择性必修课程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多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同样,全面理解了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我们才会对高考试题有正确的解读。这与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的学习目标要求“通过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体会唯物史观的科学性,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的延续、变迁与发展 ”也是完全吻合的。

正确处理教考衔接的关系,关键是能否以课程标准为统领,将教材陈述的知识和试题的设计都统一到课程标准上来,提高教学目标和考试目标的一致性。教学中对教材知识的处理、试题考查目标的设计与课程标准要求的一致性越高,教考衔接的程度就会越紧密。

(三)路径:坚持问题导向,整合教材内容

传统教学和考试面向过去,重视对“科学世界”(主要指教材)知识的记忆,强调学习的结果。进入21世纪,随着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考试内容改革逐渐深化,教学活动由教师为主体的知识讲授过程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考试由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其共同特征就是重视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不再照本宣科,死扣教材的陈述。材料教学成为主流教学方法,材料分析题成为考试的主导题型。在这一过程中,材料分析题的最大变化就是由依托教材知识,考查学生历史学科基本技能,发展到新情境与问题结合,以考查学生具备的综合素养水平为重点。情境不是试题的背景,也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信息线索,其根本目标是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问题,这是素质立意命题范式的基本路径。

所谓问题,是试题情境和教学设计各要素之间、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各种矛盾或冲突。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发现材料信息之间冲突,梳理、重构材料信息之间联系的过程。在解决试题所创制的历史问题时,学生有一个从微观到宏观,从具体到概括,由知到识的过程。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不仅仅是学生的智力因素在起作用,还与其立场、观念和所用方法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学生能正确的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合理运用材料,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相结合,进行正确的历史解释。在这一过程中,试题对学生的考查也经过了由历史知识到历史思维,再到历史素养的过程,实现了对学生核心价值、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必备知识的融合考查。

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虽然具体的课程目标不同,对历史问题阐述的角度不同,但都是在向学生介绍同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两部分课程具有整体性。一方面,历史问题具有复杂性,影响问题产生、发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路径是多样的,在遇到具体的历史和现实问题时,我们不能说这个问题必须用必修课程知识去解决,那个问题只能用选择性必修知识才可以解决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能分清学生所具备的核心价值、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是通过必修课程还是选择性必修课程习得的。加强教学和考试的综合性,在掌握历史发展的典型史事和历史发展脉络基础上,多角度的认识和理解历史发展,是我们在教学和考试中处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关系的基本遵循。考查目标上,既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也有对他人历史认识的理解和探讨,还要求学生能独立的对史事进行个性化的诠释。历史考查的综合性不是所学历史知识的简单汇聚,而是指向学生内化的素养的交融。这种交融主要有三个基本层次:一是以必备知识为中心,在对知识进行合理分类基础上,建立以历史思维为特征的史事之间的联系;二是以学生及其具备的素养为中心,整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包括关键能力的三个领域,在教学和考 试中对其进行整体性的培养和评价;三是以问题为中心,将核心价值、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必备知识四个方面融为一体,实现对学生所具备学业水平的综合性考量。

  在教考关系的发展中,我们一直在追求教学和考试的衔接,只是在衔接什么、怎么衔接上存在不同的认识和实践。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考衔接不仅仅是教材内容和试题内容一致性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教学与考试的观念、目标、方式的一致性问题。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以课程目标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的个性化发展是做好教考衔接的根本遵循。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武进经济开发区凤苑南路1号 邮编:213100 电话:0519-86556341 邮箱: wjsms@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