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装备督导
学籍管理
教师教育
科普学堂
课务查询
李公朴研究
 
>>德育纵横>>班主任之家>>文章管理
如何疏导逆反心理
录入者: 原创 来源: 本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08年07月16日

如何疏导逆反心理

 在刚刚送走的一届学生中,有这样一个学生小Z,十分贪玩好动,热衷体育,曾于课间擅开教室电视机收看美国NBA总决赛,喜穿名牌服饰,自习课不能充分利用,作业拖拉,上课极易走神,平时沉溺于打篮球、看电视和打游戏机,曾自夸游戏打遍全镇无敌手。教师找其谈话时显得很不耐烦,火气大,甚至常常与教师发生冲突,在高二进入文科班时成绩中等偏下,与同学相处时极具表现欲,喜与女性同学打闹,社会交往多,人际关系复杂。

据多方了解,小Z系独生子,天资聪慧,记忆力出众。在小学、初中时学习上不费全力成绩就名列前茅,常年身处一片赞扬声中。其父亲为个私工商主,家庭收入较高,生活与学习环境较好。初三时父母离异,小Z跟随父亲生活,后来父亲很快重组家庭,父子关系迅速恶化,小Z认为是其父亲抛弃了其母亲,加上其父亲家规较严,促使其对立情绪日益严重。因其父亲学历较低而收入不错,小Z对其学习日益放松,对其父亲的简单说教也置若罔闻。另外,其继母对他的关心和照顾也被误解。

Z身体健康,仪表堂堂,思维敏捷,理解能力强,生性好动,性格外向,情绪极易冲动,自控能力差,逆反心理强。进入重点高中后,成绩下降幅度大,有破罐子破摔之味。

那么,小Z出现严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仔细思考,分析,我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

1、小学、初中时期长期生活在赞扬声中,使其自我陶醉于自己头脑聪明,记忆力强,只要稍加用功就能取得优秀成绩的自我情结之中。

2、父亲的严格要求使其与同伴交往的心理得不到满足,不仅使其产生对立情绪,而且促使其放纵自己,在外到处寻找满足感。

3、某些教师不了解情况的经常性批评伤害了小Z的自尊心,促使其逆反心理不断滋长。

4、家庭变故是其变化之内因。

Z的主要问题是逆反心理重,其实质是自我意识发展受阻的表现。

在了解了小Z的问题以及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后,我在此后的两年中坚持不懈的采取了下列措施:利用多种途径和机会与小Z进行心理沟通,促使其产生自尊进取心,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在平时,对小Z积极关注,与其交流过程中淡化教育者的角色,加强引导与鼓励;竭力减少空洞的说教,以朋友的方式多与其进行平等的谈话、聊天;通过各种班集体活动帮助小Z确立崭新形象,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通过平等交流帮助小Z正确认识家庭变故,正确认识父亲的严格要求与继母的关心、照顾。在学习上,充分肯定小Z的天资聪慧,指出其恒心、耐心的匮乏,时常加以督促;向课任老师介绍小Z的特殊情况与性格脾气,寻求同仁们的支持与协作;在班团集体活动中突出小Z的特长,肯定其成绩。同时,时常与小Z父母交流,介绍小Z的真实心理,介绍教育高中生的方法和对策,促使其父母改变教育方法;寻找机会让小Z与父亲、继母座下来进行平等对话,促使小Z能理解父母。在开展班级工作和组织班团活动时经常征求小Z意见,增强其集体荣誉感与社会责任感,锻炼其工作能力。

经过近两年耐心的心理教育与辅导,到高考前夕,小Z似乎变了一个人:自控能力大大加强,集体荣誉感增强,班团活动、集体活动积极主动,学习主动、自觉,成绩直线上升,家庭关系也大为改善,能经常与父母交流感情,交换看法。在高考中,小Z凭着自身的努力、所有课老师的精心培养以及家庭的大力配合,以相当高的分数进入了他所向往已久的南京某全国重点大学。

青少年出现逆反心理特征,这是其心智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关于疏导逆反心理的心理教育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心理教育过程中各种方法应灵活运用;应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在心理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武进经济开发区凤苑南路1号 邮编:213100 电话:0519-86556341 邮箱: wjsms@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