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装备督导
学籍管理
教师教育
科普学堂
课务查询
李公朴研究
 
>>教育科研>>校本培训>>科研指导>>文章管理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网络培训实施方案
录入者: 苏峰 来源: 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7年05月14日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网络培训实施方案

为提升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高,扎实有效实施江苏省“能力提升工程网络培训”,特制定《武进区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网络培训实施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一、实施原则
    本次培训是面向全校教师,重在应用的信息能力培训,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切实转变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推进学校的主动发展和特色发展。
    二、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张国良 杨云逸
   副组长:周敏 戚宏武 徐红芬 王昊

   成员:陆田森 丁维新 苏峰 钱小虎 刘春平

   技术支持小组:潘红强 袁亚芳

   三、培训内容
   培训总时数为50学时,其中在线学习30学时,线下实践与网络研修10学时,成果提交10学时。
    1.在线学习(30学时)
    内容:标准解读学习
    注意事项:课程学习以观看视频及文本材料为主,每个教师根据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以及教学过程应用比较广泛的内容,合理选择课程,争取学习的内容,能够投入实践应用中。
    线上学习时间:4月1日至5月10日

2.线下研修:(10学时)

内容:以教研组为单位,各个学科积极开展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教学研讨课。参训教师以学科为单位开设一堂信息技术公开课,将在线学习的成果用于教学,并组织其他同学科教师听课、评课,将线下实践真正落到实处。

其中英语组和数学组开展青年教师细腻技术的评优课比赛,学校将评出一、二、三等奖项,激励青年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深入研修,提高素养。

    注意事项:以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习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语数英教研组校本研究课活动不少于三次,音乐、美术、科学、信息学科不少于2次,每次活动听课、评课各一节,评课之后再次对于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进行修改、完善,把资源上传到教研组资源库中;活动结束后,各教研组推选优秀教师在教研组和学校作学习交流和经验分享。
    线下研修时间:
5月1日至6月1日

 3.成果提交(10学时)
    内容:从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课例、微课等任选一项,其中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课例以word形式提交,微课以视频形式提交(时长以5-10分钟为宜,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要求:提交的成果需要是自己的原创作品,课堂实录的片断须加上自己的个性设计(如加载自己的PPT等,视频格式为:FLV、MP4,视频尺寸为:640*480,码率为:250Kbs, 文件大小不超过50M);成果以教研组为单位收集汇总,单个文件以“姓名+文件内容”的形式命名,若有多个文件则放在同一文件夹中,文件夹以“姓名+文件内容”的形式命名。
    评比:学校汇总后,对收集到的研修成果进行分类评比,将择优评选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微课类一、二、三等奖若干。
        四、具体工作行事历
    1.4月1日,教科室完成全校教师培训报名工作,并提请参训教师确认报名;

2.4月10日,召开全校教师会议,传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网络培训工作,学习上级相关工作文件精神。
    2.4月10日,开始在线学习,技术支持小组以“武高之家微信群”为平台提供在线帮助;
    3.4月15日,进行在线学习第一次情况通报,对学有困难的教师提供点对点的指导和帮助;
    4.4月20日,进行在线学习第二次情况通报,对学有困难的教师提供点对点的指导和帮助;
    5.4月28日,提醒教师及时完成在线学习,告知截止时间。

6.5月10日,网络培训学习结束。

7.5月1日—6月1日,开始线下研修,科研处布置各教研组结合实际,在线下组织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校本研修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

8. 5月15日——6月1日,教师将线上学习、线下研修运用于教学实践,形成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课例、微课等形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成果,以教研组为单位,上交科研处苏峰老师。

 

 

 


                                        

2017年5月10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武进经济开发区凤苑南路1号 邮编:213100 电话:0519-86556341 邮箱: wjsms@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