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南
一、病毒性腹泻防控指导措施
1、病人隔离
出现症状(呕吐、腹泻)的学生及时至医疗机构诊治,居家休息至症状消失72小时后复课。
2、消毒措施
利用周六、周日学生休息时间,对教室开展消毒工作。消毒重点:教室课桌椅、楼梯及扶手、走廊、卫生间等。
在疫情流行期间,每日由清洁工人用消毒液体清洁卫生间、走廊、楼梯及扶手等地点/设施;教室准备消毒液,由教师或清洁工人擦拭课桌椅。
3、个人防护
接触、处理病人或高度怀疑病毒性腹泻病人呕吐物、排泄物时,戴口罩、手套,处理完毕应及时脱卸,用抗菌洗手液在流水下洗手。
4、健康教育与促进
学校在洗手间配备洗手液或肥皂;加强洗手间的清洁与消毒工作。
在学生中开展防病知识宣传,推广手部卫生;尤其是出现症状者,应高度关注手部卫生实践。
在学生家庭中加强预防病毒性腹泻知识的宣传,提倡健康的饮食、饮水和个人卫生习惯,要重点教育群众尽量不生吃或半生吃海水产品等食物,进食海水产品前应彻底煮熟。请家长协助对学生健康状况进行观察,如家中出现病例(儿童或成人),及时就医,并对病人进行适当隔离。病例与家庭成员的日常饮食与活动,需相对隔离。
5、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在流行季节应加大食品卫生执法力度,对存在食品卫生安全隐患的单位要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符合要求的,要吊销食品卫生许可证。卫生行政部门应协调有关机构,加强对集中供水单位的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大力开展爱国卫生工作,改善环境卫生状况。
6、其它
疫情流行期间,学校取消学生公共活动;减少学生课外活动与相互交流,直至疫情平息。
二、流行性感冒防控指导措施
1、病例管理:
发热(体温≥38℃),或体温≥37.5℃伴畏寒、咳嗽头痛、肌肉酸痛者劝其及时就医,根据医嘱采取居家或住院治疗。休息期间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和进入公共场所。
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流感样症状消失48小时后或根据医生建议,患者可返校复课。
2、强化监测
强化每日检查制度、因病缺勤登记制度,发现流感样病例短期内异常增多,应向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
3、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注意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同时应定期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清洁。
注意个人卫生,勤晾晒被褥,勤换衣,勤洗手,不共用毛巾手帕等。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袖子遮住口、鼻,出现流感样症状后或接触病人时要戴口罩。
4、消毒措施
必要时对部分重点场所、公用物品进行消毒处理,以物体表面消毒为主,空气消毒为辅。
5、加强宣传教育
可采用张贴宣传画、板报等形式,宣传卫生防病知识。
6、预防接种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按照“知情、自愿、自费”原则,建议易感人群到当地预防接种单位接种流感疫苗。
7、其他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或停止集体活动,尽可能减少与发病班级学生的接触,尽量避免全校或较多人员集会。
三、水痘防控指导措施
1、病例管理
现症水痘患者必须严格到正规医疗机构或居家隔离治疗,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患病学生返校复课必须凭乡镇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盖有公章的痊愈证明。
2、强化监测
对全校学生及教职工,尤其是病例周围密切接触者加强观察,发现有发热、出疹等疑似患者应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确诊。做好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工作。
3、环境卫生
加强学校内教室、活动室、食堂等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每天2-3天,每次30分钟及以上)。病例所在教室、活动室、食堂等场所每天用含氯消毒剂进行一次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
4、健康宣教
通过黑板报、讲座、宣传画、校信通等各种宣传形式,在学校内进行水痘防治知识的宣传。
5、预防接种
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主要措施之一。建议所有未患过水痘或最近二年内未接种过水痘疫苗的学生接种水痘疫苗。
四、手足口病防控指导措施
1、病例管理
病例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采取居家或住院方式进行治疗。居家病例,家长或监护人应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发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症状时,应立即送医院就诊,同时,要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
管理时限为自病例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
2、强化监测
托幼机构(学校)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病例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病例康复后必须凭正规医疗单位痊愈证明回园复课。
3、托幼机构控制措施
托幼机构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
4、环境和个人卫生
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消毒方法参见《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和《手足口病疫源地消毒指南》。
5、健康宣教
通过黑板报、讲座、宣传画、校信通等各种宣传形式,在园内进行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